1
在中医的几大思维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思维即取象比类。而中药的功效与主治,则也包含了这一智慧,通过观察植物的形态以及生长环境,推知功效与用法等,是独特而又神奇的应用方法。通过此法,相信你能很好的记住中药的功效。
中草药的“象”是其功效的依据
《内经》指出:“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张志聪称之为“用药法象”,这里的“象”即某药之所以有某种功能的根据。
懂得这些常识规律有时能救命
民间有这样的归纳:“中空草木可治风,叶枝相对治见红,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浆拔*功”。也就是说,凡是草木中间空心的都可以治疗风湿骨痛,如治疗风寒腰腿痛,可加一些酒行气活血,一般不认识的药尽量只外用勿内服;凡是草木叶与枝都是对生的即可以外用止血;凡是叶边有毛有刺的即可治疗肌肉红肿疼痛等;凡是叶子经一搓既有粘滑浆液的那可治疗无名肿*或蛇、蝎、蜂、蜈蚣咬伤等。
懂得这些规律,除了有助于更深刻、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药物的功能,对临床有更加精当的把握以外,对于某些特殊情况,比如在野外发生意外,而手中又没有准备到任何药物的情况下,就可以大有用处了。
中草药中的五行相克
例如出现出血情况而需要止血的话,就可以根据“叶枝相对治见红”这一点,在附近寻找枝叶对生的药物来处理,如果是显红色的则更好。同时,由于“血见黑即止”,是以黑色属水,红色属火,水克火的缘故。如果时间允许,用其中一些烧成炭黑则效果更佳。又如,如果出现了被*蛇咬伤的情况,又当如何急救呢?凡被*蛇咬伤,切勿惊慌失措,应冷静地挤或吸出*汁,然后在原地直径十米范围内,即可按照“叶中有浆拔*功”一句所提示找到解药。
取象比类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常用原则
吴以岭在《络病学》虫药通络、藤药通络中,认为取象比类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常用原则。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者,可以藤类药物通络散结,如雷公藤、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鸡血藤等。
仅仅是通过藤的象,我们可以知道这些药物都具有通络散结的作用,这是一个大的方向。但是各藤又有更加细微的区别,比如鸡血藤,它的汁液还真的很像鸡血的样子,红红的入血分,味道也相对甘甜而更有补性,所以鸡血藤还补血活血的作用。总体来说,对于中风中络者,鸡血藤就更加对证了,是以它不仅能够通络,更有“血行风自灭”的意义。
卦象中藏着治病的奥秘
唐容川说:“荷藕中空,即离象也。生出莲叶,其形仰盂,即先天之离变为后天之震,开花色红内虚,又是象先天之离。生出莲藕,又是仰盂,象后天之震。至于莲子,外白肉内青心,亦象离中虚,又将来生莲叶之先天也。然莲子非入水不能生叶,盖离之上爻必变为阴乃成震卦。水者阴也,莲子入水,是离体之上加以阴爻,逐变为震卦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就记载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人患雷头风症,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发热,症状很像伤寒的样子,医家用了很多药物都没有见效。李时珍处清震汤治之而愈。方用荷叶1枚,升麻15g,苍术15g,水煎温服。时珍说,此病病在三阳,不可过用寒药重剂,诛伐太过。对证应该用轻灵的药物。但是为什么会用到荷叶呢?这是由于震为雷,而荷叶的形象就属于震体,其色又青,乃涉类象形之义,所以才用到它。
其他诸如牛膝其节如膝故能治膝胫之疾、续断多筋而续绝伤、杜仲多筋坚韧能坚筋骨、伸筋草似筋而能舒筋通络、穿山甲具有通络之效等等,举不胜举。需要注要的是,诸如以皮治皮、猪腰补肾等,虽以其外形之象,但我们更加看重的还是它的神似(义象)。
万物之皮皆有保护其体,循环水道卫气等功能的共性,这共性就是所谓的神似。病人之所以浮肿,虽与内脏病变有关,但与皮肤在某方面的功能虚损亦有关,而万物之皮有着共同的功能特性,故药物之皮可以助人之皮以敌外邪或平衡人之体表的功能以化解所害。同理,猪腰补肾亦非其形似为原因,而是由于猪腰(即猪肾)的功能与人的肾脏的功能相似,以神补神而已。
紫苏百合朝开暮合,服之能治失眠
《范文甫专辑》中论治*某不寐案云:“苦不寐,百药不能治,召余处方,以百合一两(30g),紫苏叶三钱(9g),二味煎服,三贴而安。问曰:此治不寐而效,本何书?余曰:我尝种百合花,见其朝开暮合,又种紫苏,见其叶朝仰暮垂,取其意而用之,不意其得效之速也。”
有人对此妙案而拍案叫绝,也有人反思而提出这样的疑问:“朝开暮合、朝仰暮垂的药物不光是百合、紫苏两味,这种用药的方法究竟有没有普遍性?”
其实,该患者“苦不寐,百药不能治”,作为顽固性失眠,先不论其最初病因,一个长期失眠的人,至少已经存在阴阳开合出现了问题,而具有朝开暮合、朝仰暮垂的百合与紫苏,在象思维的层次,确实具有调节开合机制的功能,有是证则用是药,所以见效。那么其它拥有类似药象的药物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效果?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有些人会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看到这个结论之后,会在其它失眠的患者当中也用上百合与紫苏,这就真的犯了是教条主义了。
知了昼鸣夜息,蝉蜕可治小儿夜啼
比如小儿夜啼证,晚上哭闹不睡眠,用上了就未必效果,这个时候用蝉蜕效果更佳。就药象来说,蝉(知了)白天叫得震耳欲聋,晚上却了无声息,所以善治小儿夜啼证。当然,蝉蜕的药性平和,对一般失眠也具有普遍作用。
药象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有些人把“象”解读为形象或者意象是狭义的,真正的药象至少包括药物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包括对药物的外形、质地、颜色、气味、习性、生长环境等自然特性。药象自古至今都是中医中药的重要思维,特别是宋代以后,大批儒士加入医生行列,医学被儒家认同为格物穷理的学问体系,使其理论更加完备。药象思维才是正统的本草思维,这当中也包括了《周易》八卦的象思维。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药象作为认识与应用中药的一个思维工具,也必定存在某种局限性,需要与阴阳五行等理论相配合加以应用。这样一来,无论是对“医者,意也”意象的提炼归纳,以及对中药性味的体会把握,象思维均贯穿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道教音乐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审美精神道教是原始多神教,与傩戏、萨满教的共性都是多神信仰。自古以来,音乐都是作为沟通人神的手段,长期存在于历史长河中,道教音乐是必不可少的道教文化元素。本文从这一角度切入,浅谈道教音乐中蕴含的中国民族审美精神。一、道教与傩戏、萨满教道教产生于东汉中期,究其渊源,其融汇了上古巫术、秦汉神仙方术及*老学派的道家思想。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汉族所固有的宗教,是根植于中国本土的宗教,被誉为“中国文化之根”。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占据着重要地位,《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经典著作,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它的起源是原始的宗教崇拜和*神信仰,以“道”为根本信仰,融合吸收借鉴了儒、墨等思想文化,倡导尊道得贵、重生贵和、清静无为等基本教义,认为“道”生育了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包含着哲理思辨、伦理观念、人生理想、道德意识等内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医学、药学、化学、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曾经提出“中国根底全在道教”,就说明了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傩是古代的祭祀和驱*逐疫仪式,源于原始的**信仰习俗。它又称“傩祭”,起源于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傩仪分化为“乡人傩”与“国傩”。傩戏是由驱*逐疫的傩舞发展而成的一种古老戏曲形式,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祭祀色彩,它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早期民间傩仪、傩歌、傩舞等傩艺术形式,以驱*捉*、护法、祭祀、祈祷、娱神为主要内容,形式上主要采用假面具、简单道具、宗教服饰进行表演。萨满教是崇奉多神的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拥有完整的神灵体系,主要内容是对自然力和自然物的崇拜,相信万物有灵,灵*不灭。“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师”。萨满作为人和*神的中介,具有特殊品格和神通,能为族人消灾求福。这三者在某种程度上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兼收并蓄,信仰和文化形态的一致性也决定了三者同源,但是受地域环境本土化、*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是融会贯通的。二、道家音乐审美发展中国古代三大音乐美学思想著作中,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就有两部,分别是魏末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明清时期徐青山的《谿山琴况》。老子将“道”看作是宇宙的本源和根本法则,认为“道”的本质是“无”,也就是“自然”和“无为”,人以“道”为法,就应该服从“自然”,继而服从“道”。魏晋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儒学遭受打击,“玄学”兴起,《老子》第一章有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样看来,其与道家思想密不可分,体现反映在音乐思想上,以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为典型。全文约有七千字,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反复论述了其“声无哀乐”的观点。可以理解为“心之于声,明为二物”,进一步阐明音乐本体是“和”。他所想要传递的也是前人无法论及的是,音乐形式美、音乐实际内容与欣赏者之间的矛盾,这也就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源头之一。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及《琴赋》将道家大和的境界更为集中地表现出来。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强调自然之声之和美,并将这种自然之和与道家的“大音希声”和“至乐无声”相结合,提出“和声无象,哀心有主”的观点。道家自然超脱的出世思想,在音乐上则体现为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以及对“弦外之音”这种音乐精神层面的追求,以便更好地融入自然,展现和美的境界。“大音希声”所追求及体现的则是古时人们自然淡泊而又宁静的音乐审美境界。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声无哀乐论》将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巧妙精准地融汇交织在这一论著中,从冲突到互补再到融合是长期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缩减史,只有经过这样的发展过程,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前进。将音乐与自然之性相结合再归结于人的本体情感,就是自然无为的音乐价值观。三、道教音乐与中华民族审美精神从远古至中古,祖先崇拜与自然神的信仰、通神观念的应运而生、民间社会多教的融合,都清晰地呈现了在历史文化上、音乐思想文化上的发展与趋势。任何一种宗教从创造到流传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要在保留自我、立足本土的基础上,相互借鉴、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思想,这才是核心。傩、道两者互融互补,虽然道教会受到傩的影响,会受其制约,但傩戏作为一种宗教仪式文化发展至今,已将巫、释、道、儒、俗兼收并蓄,信仰、音乐文化形态的一致性决定了它们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既独特又融合,道教与傩同根同源,其他二者分别是方仙信仰和道家学说思想。民间道教的另一个载体就是傩。道家音乐思想体系孕育出诸多道教音乐家,还为千百年道家、道教的修行者指引了不同的修道途径。其本身也是道家“自然无名”深刻体验与实践的总结,为我国音乐史和音乐美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一笔丰厚的财富。
(更多道门法术类文章请搜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