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
中医学一贯重视饮食疗疾,并有“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说法。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食物与中药并没有严格划分,但食疗与药物疗法则有所区别。药疗效果虽快,但药物性偏,苦口难吃,久服碍胃,故病人很难长期坚持服药。而食疗则配伍有方,炮制得法,使人们乐于接受,可以长期制食,而且食药同用,食借药威,药助食性,相得益彰。
蒲公英
解*利胆利尿明目
清肝清热消炎消肿止痛
别名:公英、鲜公英、蒲公丁、地丁、*狗头、尿床草、*花地丁、蒲公草、*花草、婆婆丁;性味:味甘苦,性寒;归经:归肝、胃经。
来源
蒲公英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主产于河北、山东、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全国各地分布广泛。春至秋季花开时采收,咖啡酸和绿原酸含量较高。挖采蒲公英全草,除去杂质,摊薄,晒干。建议趁鲜切段,药材水分不得超过13.0%。建议25℃以下,单包装密封,大垛用黑色塑料布遮盖、密封库藏。此贮藏条件下,不易变色、不易变质,药效保持较好。
性状鉴别
蒲公英呈皱缩卷曲的团状。根呈圆锥形,表面棕褐色,根头部有棕褐色或*白色绒毛,或脱落。叶基生,呈倒披针形,绿褐色或暗灰绿色,边缘浅裂或羽状分裂,基部渐狭,下沿呈柄状。花径顶生头状花序,花冠*褐色或淡*白色,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
以叶多、色灰绿、根完整、无杂质者为佳。
功效作用
消肿,利尿,利胆,清热解*,利尿散结,清肝明目,消炎止痛。
1、清热利尿蒲公英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营养成分,有利尿、缓泻、退*疸、利胆等功效。2、富含营养蒲公英同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3、消炎蒲公英有很强的消炎作用,尤其对治疗乳腺炎十分有效。无论煎汁口服,还是捣泥外敷,皆有效验。4、清热解*(热*疮疡)用治热*壅盛所致的疮疡肿*,视为要药,常与清热解*药金银花、紫花地丁等同用,如五味消*饮;亦可用治咽喉肿痛,多与板蓝根、玄参等配伍为用。5、消痈散结(乳痈、内痈)用治乳痈初起,红肿坚硬,脓尚未形成者,获效显著。既可单用内服,也可取鲜品捣汁内服,渣敷患处。亦可用治内痈,如肠痈、肺痈等。本品擅长消痈,尤为用治乳痈之要药。6、清利湿热(湿热*疸、热淋证)
用治湿热*疸,常与利湿退*药,如茵陈蒿、大*等同用;用治热淋涩痛,常与利水通淋药,如金钱草、车前子等同用。
常用选方
1、治慢性扁桃体炎:蒲公英15g,橄榄50g,白萝卜g,大米40g。蒲公英、橄榄和白萝卜共煎取汁,将大米放入药汁中煮粥食用。
2、治急性*疸型肝炎:蒲公英、菌陈各50g,大枣10枚,砂糖适量。水煎,去渣,取汁,服用前加砂糖调味。
3、治热淋、小便短赤:蒲公英、玉米须各60g。水煎,去渣,代茶饮。
4、治乳痈初起:蒲公英30g,忍冬藤60g,甘草6g。水煎,去渣,食前服用。
5、治急性胃炎:蒲公英15g,砂仁、陈皮各6g。水煎服。
6、治眼结膜炎:蒲公英15g,*连3g,夏枯草12g。水煎服。
资料来源于蜀中集团董事长安好义编著的《中药材质量新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