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土茯苓痛风尿酸医爱用 [复制链接]

1#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广东、浙江、安徽、湖南、四川等地。该植物蔓生如莼,被称为过山龙过岗龙者,乃言其藤藤相接,攀援而至满山之意;其根茎呈块状而不规则,其结节状隆起如盏连缀,大若鸡卵,半在土中,皮如茯苓,故得名。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功能除湿、解*、通利关节,可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及汞中*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由于该药入药较晚,如张山雷曰:“自濒湖《纲目》,始以药入本草。”宋代苏颂《本草图经》始有“施州土人用以敷疮颇效”。临床上应用的人并不多,且不广泛。实际上该药的作用是很强大的,用得好,往往起沉疴,疗大病。

要想用好土茯苓这味药,一定要掌握好两个功能特点:一是祛湿,二是解*。尤其是第二个特点。前贤在这方面的论述特别突出:土茯苓利湿导热、凉血解*,历来为治梅*要药。明·兰茂《滇南本草》中有一专治杨梅*疮的单方,即用“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明·汪机《本草会编》亦用以治疗杨梅*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土茯苓治疗梅*有较详细的记载:“今医家有搜风解*汤,治杨梅疮,不犯轻粉。病深者月余,浅者半月即愈。服轻粉药筋骨挛痛、瘫痪不能动履者,服之亦效。”若因服轻粉导致肢体拘急者,可重用土茯苓,配猪牙皂、牵牛子各3g。

名医张山雷善用土茯苓治疗杨梅*疮,其独特之处为大剂量久服,“专用大剂,采用鲜根,熬膏长服”“多服此药,永无后患”。现代临床用土茯苓为主药,配合金银花或苍耳子,或蒲公英、忍冬藤等清热解*药组成复方,治疗早期梅*或隐性梅*,其血清转阴率在90%左右,而中晚期梅*治愈率在50%左右。

梅*是*,湿*更是*,虽说种类不同,但都可以划归于中医湿*的范围。我在临床上常用土茯苓治疗湿疹、牛皮癣、头痛、带下病及痛风等,凡是湿热瘀久,化*伤正,湿*邪盛者,都可以重用土茯苓来治疗,往往应手起效。

此文节选自下面《用药传奇——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页

临床上,我对于痛风的治疗,多是外治法。一般是在阿是穴上采取刺血疗法。往往是刺完后即可感觉轻松许多!有时候,痛风严重的,可以看到血液上有一层白色的物质,也许是尿酸结晶吧!

如果您觉得有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