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年的冬天,“(原)国家汉办首届公派小语种汉语教师岗前培训营”,是在南开大学进行的。
那一年我去培训时,随身带着一个移动硬盘,那里面是十几个G的教学资源。
那是三年读研+一年工作期间,我自己从各种渠道“搜刮”来的。
朋友分享的课件、出版社的免费资源、网上可以下载的视频....
然后,那次培训,忘了是谁“走漏了风声”,我们班的同学,都知道了我有这么个“宝贝”。
那会儿也没有百度网盘啥的,跟我熟的同学,很多都拿着移动硬盘来我这里拷贝那些资源。
其中有个男生姓Y,他后来去了美国一所大学做汉语老师。
那天他在我宿舍拷贝完之后,很赞赏的说:“志刚,你这全是干货啊!”
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干货”这么个词。
(二)
历史有时是惊人的相似,哪怕是一个人的历史。
七年之后,还在南开大学,我参加的却是当年的“赴美公派汉语教师岗前培训营”。
我们班的同学,甚至是其他班的同学,都知道了我有个“素材库”。
然后就像七年前熟悉的一幕一样,好多同学都来找我拷贝。
“可以分享的”,我几乎都分享了。
我发现大家尤其“需要”的,正是那些教学资源:教学PPT、汉字教学动画、成语教学短片...等等等等。
这些资源到了同学们的手里,大家到底用了多少,为大家的教学做了多少贡献,我并不知道。
但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个小故事。
和我分到同一所孔院的一位同事C老师,当时也拷贝走了很多这些“干货”。
后来去了美国任教之后,每次她找我聊天,找我“取经”,都不是跟教学资源甚至是“教学”有关的东西。
我们都共同困惑于一个难题:
班里的孩子根本就不想上中文课,怎么办?
(三)
我本人的经历和体会,可能来得更深刻些。
就像我之前这篇文章里写的,去美国之前,我被丝涵发来的这个视频“误导”了。
不敢相信,我这样一位中文老师竟然在美国“活了”四年
我以为我要教的学生,都可可爱爱的。
我以为我最大的工作,就是“备课”。
后来我去了美国,见到了“传说中的美国中学生”,才知道,最大的挑战不是这个。
人家根本就不听你的课,你“备的课”有什么用?
偌大的一个硬盘,数不清的教学资源,在“课堂管理”面前,就像缺了子弹的枪,几乎没有任何力量。
(四)
实话实说,有一部分硬盘里的教学资源,在后来,尤其是我的课堂管理有所改善,教学“步入正轨”之后,对自己的教学有所帮助。
比如我给学生上的这节中国文化课,就是看到了这些“汉字之画”的启发。
中国文化第三课:汉字之画
而“拿来就用”的资源,几乎没有,哪怕只是一节课的课件,你必须要加上自己的理解,针对班里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教学的实际需求,有一个“二次加工”的过程。
这样算下来,那些“别人家的干货”,对自己教学的真正贡献很小。
这是在美国的前两年,到了后两年,我去了美国的国际学校教IB中文课程,发现自己硬盘里的那些“别人家的干货”,几乎更是没有任何价值。
因为我要教的是面向中学生的IB的MYP项目,而之前的“干货”,几乎都是以“来华留学生”或者成人学生为教学对象的课程体系的产物。
比如,这两千多个PPT。
相比之下,进入IB这个体系之后,自己重新搜集和整理的一个“参考资料”——到后来慢慢成为一个新的“素材库”,对我的帮助更大。
(五)
最近因为朋友的影响,对“小红书”产生了兴趣。
去那里搜了几个关键词,比如“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汉语教师”等,发现无论怎样搜索,最“热”的最“火”的,最受欢迎的,还是各种的“干货贴”。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写过的两篇文章:
在这个崇尚“干货满满”的时代,愿你我都坚持得住做自己
“(刘老师)不是搞汉语的吗?为什么感觉汉语干货作品越来越少”
(六)
啰嗦了这么多,我终于可以总结一下,今天这些文字,到底想表达什么了。
以下是我的一些个人体会和观点,分享给推崇“干货满满”的老师同学,供各位参考:
在这“万物互联”的时代,“资源短缺”不是问题,“资源过剩、信息爆炸”才是问题,“干货满满”可能是个帮助,也可能是个负担;
“别人家的干货”,终究是别人的,还是要注意积累和总结自己的干货,因为从来就没有“拿来就可以用”的资源;
无论是别人家的,还是自己的,那些自己真正“消化了的理解了的”干货才是真正的干货;
“信息类”的干货太多,需要你有自我判断和甄别的能力;“资源类”的干货太多,需要你有理解和再创作的能力;“经验类”的干货太多,需要你有结合实际进行思考的能力——所以你看,“理解和消化”干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听讲座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拿课件啊教案啊这些主讲老师分享的干货,而是为了拓展我们的视野,激荡我们的教学理念”——这是我主持“麻辣汉语”平台各种讲座时,经常和老师同学们说的一句话,也分享给大家;
随着我们教学经历的拓展、教学经验的增长、教学环境的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需要不断的“update”,这时候我们需要的“干货”的定义和内容,也都需要更新;
也是最重要的:短期来看,诸如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素材之类的外在资源类的“干货”,对一位老师尤其是新手教师的帮助可能很大,但是当你的教学经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程度之后,你会发现,最重要的不是实实在在的“干货”,而是你对教学的理解,对教学的感悟,那些看似“很虚”的,教学之外的东西。
比如你的情怀,你的热爱,你的坚持。
让你走得更远的,从来都不是所谓的“干货”。
皮爸
被汉语教学耽误的主播和厨子但是却喜欢写作的帅哥,然而最高理想是做一个好爸爸。
刘志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