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加味香苏散风湿体系之风湿体系之加味香苏散组成:紫苏叶陈皮香附炙甘草
荆芥防风秦艽蔓荆子
川芎生姜
加味香苏散出自《医学心悟》,是用来治疗四时感冒的。恩师把它挪用过来用于治疗风湿,其病变部位在上肢以及头痛,效果较佳。
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里首先提出按部位辨证:如,19条“湿家病,身疼发热,面*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指出上部寒湿,用芳香之品宣通在上之寒湿;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加朮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湿在中焦用白朮,指湿在中焦要用健脾的方法;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杏仁薏苡甘草汤。”指出湿性趋下,用薏苡仁淡渗利湿,因势利导。治风湿首先要辨部位,一般来讲,上肢多风,下肢多湿,治湿健脾是大法。
董医生手稿
加味香苏散呢?是在香苏散的基础之上加了一些风药,我们首先看香苏散: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病机为外有风寒、内有气滞,在表有畏寒肢冷,肢节酸疼,在里有胸闷气短。第二个病机为肝气犯胃、胃气上逆。第一个苏叶解表,香附、陈皮疏理气机;第二个香附疏肝,陈皮、苏叶调节胃的气机。苏叶可表可里,即可发散风寒,又可芳香醒脾,如今作为一个方根来用,还是疏理在里的气机。
加味香苏散在香苏散的基础上加了五味风药:
秦艽、荆芥、防风、川芎、蔓荆子,增加了祛风通络的力量。
这首方也是表里同病,在表有风邪袭表经络不通,在里有肝胃不和气机逆乱,表邪重里证轻。
症状呢?在表有肢节酸痛、畏风畏寒、头项强痛,病位在上肢头面更佳,因为风的性质,善袭阳位,善于侵袭人体的上部以及体表。在里呢,肝气犯胃,胸闷气短,恶心呕吐。
使用要点
一、必须没有热象,此方全是辛温之品,舌红、苔*、苔*腻不能用,否则会以热助热。
二、病位在下肢效果不佳,因为此方药势在上。
三、此方之呕,乃寒呕。即不敢吃凉的,越吃凉的越重,呕吐物也要以清水无异物为主。
加减
治风湿,要按治风湿的大法判断风寒湿瘀的多少。此方祛风药居多,湿重的不能用,轻微有点湿的可以,加一点薏苡仁就可以了;如果患者患肢疼痛较重或者晨僵较重,“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加细辛、僵蚕,杜仲、川断等;如果患者麻木较重,常加通络之品僵蚕、地龙,忍冬藤、络石藤;如果患者疼痛部位固定、刺痛、夜间较重,为瘀重,加片姜*、海桐皮,刘寄奴、苏木;如果治疗头痛,因为头为诸阳之会,极易化热,此方全是辛温之品,要加辛凉之品,连翘、蔓荆子,二辛煎,丹参、葛根等。
开方一定要注意寒热搭配,切忌一边倒,说辛温全辛温,说化湿全化湿,这样的方剂患者吃完不舒服,复诊率就低,一定要注意寒热的搭配,注意反佐药的应用,而且要注意病机演变。风湿要注意人体的津液,否则容易发展成痉病,一定要问患者口渴不渴,观察舌尖红不红,舌尖红一点都要加上滋阴药,以截断病情,常加葛根、天花粉。
时景堂主人辛丑晚秋时景堂版权所有,转载请提前联系
~~欢迎
时景堂中医创始人,辽沈名医于奇亲传大弟子,跟师出诊五年余,尽得恩师真传。近年来在各平台讲解四小基础课程,善于应用六经辩证和脏腑辩证诊治疾病。尤善治脾胃病、风湿病、皮肤病、妇科病、呼吸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