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必读温病经方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复制链接]

1#
大医双合DaYiShuanghe

第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COURSEARRANGEMENT

《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温热第11条。由犀角地*汤与银翘散散合方组成。

其原条文谓∶"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汤合银散主之。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色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此方"以银翘散败温*,以犀角地*汤清血分之伏热"。两方合用后、不仅凉血、解*,而且在凉血散血、辛凉疏解的基础上,新增了轻清宣透、疏解血分热*外达的重要作用。

即通过犀角(今用水牛角代替)、生地、赤芍、丹皮与金银花、连翘、竹叶、芦根、薄荷、荆芥穗、豆豉配伍,使本方在凉血散血、清热解*的基础上,具备了透达血分伏热使之从卫气分外出的功效。

犀角地*汤合银翘散去豆豉芥穗薄荷方实质上是用犀角地*汤与金银花、连翘,竹叶、芦根等药伍、这种配伍温热之邪*郁代血分,阴津损伤,不宜用荆芥、薄荷等风药透散,只能用轻清"透转"时,该法具有特殊的作用。

如果在本方中加大银花、连翘的用量,或者合入五味消*饮,或者台,子、芩、连等药,就有了类似于*连解*合犀角地*汤(今名*连解*台地*汤)的凉血解*的作用,可以治疗血分热*内盛之证。

1.吴瑭原行证:阴温病.血从上溢者。从吴氏自注"血从上溢,温邪逼迫血液上走清道窍而出"分析,所谓"血从上溢",当指咯血或鼻窍出血。

2.方中所寓法的对应证∶从方的结构分析,本方寓三法,其证主要有三个面,一是热人血分,血热脉络瘀滞的犀角地*汤(今名清热地*汤)证深绛,皮肤斑点隐隐或出血等;

二是风热*邪郁于上焦肺卫的银翘散证如热、恶风,咳嗽,皮肤发疹等;

三是凉血散血、清热解*法所主的血分热*证如疔疖肿*、痤疮、皮炎等。

方证的特征性证:犀角地*汤(今名清热地*汤)证与银翘散证相同

1.肾炎症

2.尿*症

3.病*性心肌炎

4.慢性肝炎

等等。

......

蔡某,男性,12岁,因皮肤紫癜1个月,加重10天而于年11月19日入院。患儿1个月前臀部出现红色斑疹,伴手背肿胀,医院诊为“过敏”而予口服抗过敏药,上症稍减。10日前,颜面四肢均出现紫癜,轻度瘙痒,3天前伴腹痛,大便黑,无关节肿痛,尿*,纳少。

诊见颜面、四肢遍布深红色紫癜,双下肢尤为密集,浅表淋巴结不大,咽红,双扁桃体Ⅰ度肿大,心肺(-),上腹及脐周轻度压痛,肝脾未及,眼睑及双下肢无水肿。舌质红,苔*,脉滑。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6.2×/L,血色素g/L,血小板×/L,尿蛋白(●),大便潜血(-),血生化、肝肾功正常。血液流变学示高粘血症。血沉22mm/h,抗“O”(+)。

中药治予:银花10g、连翘10g、牛蒡子10g、蝉蜕10g、生地10g、丹皮10g、赤芍10g、地肤子10g、白茅根10g、泽泻10g、*芩10g、生甘草6g,9剂煎服。复诊见患儿低热,双下肢又出现密集紫癜,色鲜红,融合成片,舌质红,苔*,中心厚腻,原方去牛蒡子、地肤子、泽泻,加凌霄花10g、徐长卿10g、紫草10g。

8剂后患儿体温正常,但仍反复出现紫癜,舌质红,苔微*,中药予:水牛角30g、生地10g、赤芍10g、丹皮10g、蝉蜕10g、连翘12g、忍冬藤15g、*芩10g、白花蛇舌草10g、旱莲草10g、仙鹤草10g、炙鳖甲10g,

服13剂后,未再出新紫癜,皮肤痒,尿蛋白减为(+),RBC0~2,WBC4~6,原方去水牛角,白花蛇舌草,加益母草、白鲜皮各12g。再服13剂,诸症消失,未再出紫癜,复查尿蛋白(+),RBC(-)或0~2,予益气滋肾以善后。

患儿过敏性紫癜继发紫癜性肾炎,此属外感风热邪*,邪热损伤脉络,迫血妄行,故见紫癜、尿血。初为实热证,病久兼气阴两伤,初治予犀角地*汤合银翘散加强,考虑病程已1个月余,恐犀角寒凉故去之。

服用17剂后,仍反复出现紫癜,故三诊时加水牛角30g、白花蛇舌草10g、旱莲草10g、炙鳖甲10g,以加强清热解*,养阴凉血之力而获效。体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一条说:“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汤合银翘散主之”,并释之曰:“以银翘散败温*,以犀角地*清血分之伏热”;

“已用过表药者,去豆豉、芥穗、薄荷”。二方合用,适用于血分素有伏热,或慢性血证本虚兼感温邪而致出血者;或外感温热,热入血络,迫血妄行之卫分兼血分证者,或表证虽去,热*未清兼阴伤出血者,其清热解表又可防止发散而动血,凉血止血又不闭门留邪,且清热解*不伤阴,凉血止血不留瘀,对于小儿血证用之得当,常获良效。

凉血的"凉"字,是使动词,就是指通过药物的作用使血液由热变点,也就是清血热。散血的"散"字,也是使动词,是指使瘀血消散。活血的-活"字,也是使动词,是指使不能流动的血液恢复流动。

从字面上看,散血与活血都是指活血散瘀,但是散血的含义比活血更广。因为血热导致的瘀血是热邪消耗血中津液,使血液粘稠凝聚的结果,不用补充血中津液的药物稀释血液,瘀血就不可能消散。

所以必须在养阴生津,使血液稀释的基础上再用活血药推动血行,才能使瘀血消散。

因此可以说,散血包括养阴与活血两方面的含义。这个证候的动血与耗血都是血分热盛所导致的,所以治疗的前提是凉血,必须先使血液的温度下降,才能终止出血与耗血。

在凉血的基础上,用大剂量的滋阴药,补充血中的津液,使血液稀释,同时用活血药推动血行,这种治法实际上也是增水行舟法。血液因粘滞而成瘀,就如同胶粘在桌子上一样,不用水把胶泡软,能把它刮掉吗?

拿刀用力刮可以刮掉,但是桌面也刮破了。血液粘滞成瘀,如果不用养阴药而是用大剂量活血药去活血,很可能导致加重出血的后果,所以在滋阴的基础上再加推动血液的药物,才能使血液恢复流动。

犀角地*汤这个方剂原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温病条辨》里用它来凉血散血。方中犀角咸寒,清热凉血,现在用水牛角代替。这个方剂里的干地*就是现在用的生地*,它在方中的用量是一两(30g),在方中用量最大,吴鞠通说它的作用是"去积聚而补阴"。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去积聚"是指去血的现聚,也就是活血。干地*不是活血药,它为什么能"去积聚"呢?是因为它补阴",通过补阴而稀释血液,使血脉中积聚的瘀血消散。可见,大剂量的地是作为散血药使用的。

精彩推荐:

版权声明

本文为原创,侵权必究。本文仅供学习交流,非中医师切勿随意试药,如有不慎,后果自负。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