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以案说医小儿食复案小儿喘咳发烧 [复制链接]

1#

小儿发烧咳喘案一则

食复,也许很多家长甚至医生还比较陌生吧!

它是指久病或大病初愈,饮食失节,使疾病再次复发。尤以小儿热病,余热末清,过食肥腻肉类,更易引起复发。

其实,食复一说早在汉代《伤寒论》中就有提到。清代《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讲:“食复,温热瘥后,胃气尚虚,余邪未尽,若纳谷太骤,则运化不及,余邪假食滞而复作。”

食复,虽然是一个很老很老的说法,但却离我们很近很近·····

·病情回顾

马儿,男,3岁。

年10月19日初诊。

其母代诉:打喷嚏,咳嗽1天。

1天前无故出现上症,偶有咳嗽,咳带痰声,无发烧,食纳可,二便调。查:精神可,面色淡白,活动自如,手足温,咽部不红,扁桃体I度大,色淡红,无脓点;舌淡红苔薄白,指脉淡红。

中医辨证:风寒外犯。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拗汤加味(免煎颗粒):

麻*3g,杏仁3g,甘草3g,生甘草3g,紫苏叶3g,金银花8g,连翘3g,浙贝母3g,蜜款冬花3g,僵蚕3g,薄荷3g,桔梗3g,3付,水冲服。每日1付。

年10月21日复诊:药后流涕减,仍咳嗽频频,精神食纳可,心肺(-),余无异常。症属风寒束肺,治宜宣肺止咳,方用止嗽散加味:

紫菀3g,蜜百部3g,前胡3g,陈皮3g,荆芥3g,桔梗3g,浙贝母3g,蜜款冬花3g,僵蚕3g,炒苦杏仁3g,金银花8g,连翘3g,甜叶菊2g,3付继服。

·萌爸登场······

年10月23日复诊。药后咳嗽流涕基本愈,但昨起突然病情加重,并出现发烧,体温38.6℃,自用“退热贴”后烧退。中午来诊时已经不发烧,咳嗽气喘,咳有痰声,鼻塞流涕,精神差,食纳减。询其因,才知昨日其父亲在家看管孩子,见其病愈,竟然给孩子吃了一桶冰牛奶,两个香蕉,当晚病情即突然加重。

查:精神差,面色淡白,双手温,双肺听诊满布干鸣音,腹软。乃余邪未尽,风寒入里化热,肺失宣降。治宜宣肺平喘,止咳化痰。

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麻*5g,炒苦杏仁3g,生石膏15g,金银花12g,连翘3g,鱼腥草12g,桔梗3g,陈皮3g,浙贝母3g,地龙3g,僵蚕5g,生甘草3g,焦3仙各3g,3剂,水冲服。

年10月25日。服药后病情减轻,现略咳嗽,精神食纳可,二便调;双肺仅略有干鸣音,较前明显较前减轻。上方去桔梗、陈皮继服。药用:

麻*5g,炒苦杏仁4g,生石膏20g,忍冬藤15g,连翘5g。鱼腥草12g,浙贝母5g,生姜3g,地龙5g,僵蚕5生甘草3g,焦3仙各5g,3剂,水冲服。

年10月30日复诊,服上药进咳喘止。现略有少量清鼻涕,精神可,食纳差,二便调。查其双肺听诊未见异常,指紫红而活,舌淡红苔薄白而润。病属风寒在表,余邪未清,内伤胃气。治宜外散余邪,调和胃气。药用:

麻*5g,生甘草4g,鱼腥草10g,焦3仙各5g忍冬藤15g,紫苏叶4g,鸡内金6g,甜叶菊2g,3剂以善后。

讨论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盛,中外皆伤。”《素问·咳论》曰:“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可见,前人早已观察到,外感风寒,或饮食生冷会造成人体肺气的损伤。

本案患儿病情初愈后,在进大量生冷食物后,寒邪入胃,循经上犯,损伤肺气,致外感之余邪乘虚入里,使内外寒邪合而为病,郁而化热,阻塞气道,肺失宣降,故而咳喘并作,病势急转而下,确属“食复”。治疗急宜宣肺散邪,故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方得以力挽狂澜,病入坦途。

通过本案,为医者,为父母者,在对待小儿呼吸道疾病时,是不是可以有所反思。

下面这段话有些长,还请各位家长们费心琢磨下:

小儿脏腑娇嫩,肺气常虚。如果防护不慎,最易外感风寒,使肺气失于宣降,引起咳嗽,咯痰,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另外,饮食寒凉生冷、过度输液、过量应用西药抗菌素,或者一些医生,特别是西医大夫,不按中医辨证滥用所谓具有“清肺”,“清热”,“解*”等作用的中成药,这些都会进一步损伤肺气,使人体抗邪无力,从而加重或延长病情。这也是一些小儿经常容易发生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等呼吸道感染,反复难愈,越治抵抗力越差的原因。

一孔之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文字原创

医院中医科

李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