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产后腰痛的中医疗法,一文讲清楚 [复制链接]

1#

产后腰痛是大多数妈妈们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它是指在产褥期出现的以下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可表现为腰部的一侧或两侧疼痛,可由腰痛而牵及腿痛。属于中医“产后身痛”“产后风”的范畴。今天,医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颈肩腰腿痛科、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魏薇,就带大家了解下“产后腰痛的中医疗法”。

魏薇介绍,中医认为,产后诸脉空虚、气血不足,会导致腰部出现酸痛麻木或活动受限等症状;或产后由于正气尚未恢复,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导致气滞血阻于经络。另外,产后恶露不尽,瘀留于子宫,也会导致局部瘀阻而发腰部疼痛。隋朝医家巢元方撰写的《诸病源候论》首论“产后腰痛”曰:“产则劳伤,肾气损动,胞络虚;未平复,面风冷客之,冷气乘腰者,则令腰痛也。”因此,可以将产后腰痛分为肾亏血虚、寒湿阻络、淤血留滞三个证型。

医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颈肩腰腿痛科、康复医学科治疗产后腰痛的方法主要有中药、针刺、艾灸、推拿、康复训练等中西医结合疗法,下面为大家展开介绍。

一、中药治疗

根据产后多瘀多虚的特点,产后腰痛的中药治疗应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对于肾亏血虚型腰痛可用八珍汤加杜仲、续断、寄生、阿胶或*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丹参、鸡血藤以补肾壮骨,养血填精;寒湿阻络型腰痛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以散寒除湿,养血祛风;淤血留滞型腰痛可用身痛逐瘀汤加益母草、木瓜、忍冬藤以养血活络,行瘀止痛。

二、针刺治疗

针灸治疗产后腰痛,一般以疏通经络、补益肾气为治疗原则,常取足太阳、督脉经穴为主,以腰阳关、大肠俞、秩边、委中为主穴。肾虚加肾俞、足三里,以助阳温经止痛;加三阴交、太溪以滋补肝肾、荣养筋脉;血瘀者,加膈俞、血海、三阴交,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对于某些久治缠绵难愈的产后腰痛,可在传统治疗腰痛的基础上,重视以固本为要,首当补气养血、补益肾气、强腰健骨,兼以疏肝解郁、祛瘀通络。标本兼顾,即在产后“百脉空虚”之状态下,避免过度行疏通之法,“损产后之不足”。

三、艾灸

艾灸治疗产后腰痛多为温针灸或瘢痕灸肾俞、委中穴及夹脊穴,若寒湿明显者加腰阳关、肾虚者加命门、兼有淤血者加三阴交(双),艾灸疗法通过穴位作用起到补虚通阳、温经通络、祛风散寒、除湿化瘀、调理气血的效果。

四、推拿

可在腰部腧穴、纵向推按双侧骶髂肌外缘、搓揉腰骶部手法产后腰痛患者,通过点按腰部穴位和搓揉患处能够起到温经散寒、温补肝肾的作用,从而加速气血运行,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加快新陈代谢,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五、刺络拔罐

可取环跳、大肠俞、委中、阳陵泉,闪火法拔之,出血量5-10毫升。适用于疼痛急性发作,有缓急解痛之效。

六、耳针疗法

可取神门、腰、膝、臀、坐骨、耳壳背面相应穴位。用半寸针施捻转手法或用药籽压法,隔日一次。

七、温经通痹大膏药热敷及中药熏蒸

温经通痹大膏药由多种道地药材熬制而成,贴敷于患处,调气血,通经络,深层固本,拔出体内寒湿之邪,极具除疾沉疴之效。

中药药物熏蒸于腰部或腹部治疗产后腰痛,可温经通络,通阳补虚。适用于因气血不足、受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所致的产后腰痛。

八、康复训练

产后腰痛与产后子宫收缩复旧引起的反射痛有关,多属于“姿势性腰痛”,是腰肌劳损、腹直肌过度分离、骨盆前倾造成的。针对产后腰痛可以选择负跟鞋矫正姿势,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以调整骨盆,修复腹直肌,放松腰背部肌肉,加强核心肌群;可做腹式呼吸训练、凯格尔运动、臀桥等,日常注意保持正确的站立、坐卧的姿势。

九、食疗法

产后腰痛可煮当归山楂粥食用以养血活血,通络止痛;食用肉桂山药栗子粥可通阳补虚;食用杜仲羊肉汤可补肾填精。

除产后气血大亏外,女性在怀孕期间,由于腹部膨大,引起脊柱和椎体的韧带松弛,肌肉韧带结构改变,弹性降低,对腰部提供的支持保护作用减弱,亦可引起腰部疼痛,因此不可不重视,及时治疗并注意产妇情绪,预后佳。

魏薇提醒,如果女性已过产褥期仍出现腰痛,应当以痹症论治,这要与产后腰痛区分开来。如果您正在被相关症状困扰,还医院由专科医师辨证,依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

(责任编辑:杨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