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藤花枝叶总关情缘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把山水作为民族生存的伟大空间和高昂精神的感情投射,是中国山水画早已形成的宝贵传统。

对于深谙传统奥秘的画家江可群而言,其《苏东坡终老地藤花旧馆》具有一种典型的形式感。想必是可群得诗人洪亮吉“建中靖国藤一条,剖半化作潜龙蛟”、“居停偶忆孙居士,移植竞传苏玉局”诗意,而借助苏东坡当年亲植紫藤于孙氏馆为象征,以讴歌东坡的常州情缘。作者一方面以山水程式笔墨线条披染的微妙变化,使山水画所特有的表现咫尺千里的手段在画中表现出来。另方面强化画面的生命意趣,巧妙利用虬蟠状藤树和房屋飞云等笔线的走势、回形构图的安排、色墨关系的处理,尽情地施展自己的艺术才智,使实的画面造成空灵感和一种穿越历史时空的沧桑感,表现出一种主客相融、理气合一的特质,同时具有一种真气和浩然之气,构成水墨画独特的艺术品位。

观画远忆,北宋嘉祐二年,自从苏东坡在会试科考中与常州考生胡宗愈、丁骘、蒋之奇、单锡结交于琼林宴上,并有将来卜居常州阳羡之约后,直至建中靖国元年终老常州的44年间,曾十一次到过常州。他始终维系着和常州的特殊关系,保持着对常州的深厚感情。苏轼在《楚颂帖》中自认:“逝将归老,殆是前缘”。这种缘份与情谊,我们大抵可概括为“友缘、姻缘、禅缘、地缘”等四缘。首先是琼林宴上结成的“友情之缘”。特别是常州挚友钱济明虽因东坡乌台诗案数受牵连,却不避时忌,在东坡落难最困难时,感情如旧,屡屡安慰接济东坡。这种风义,正如东坡给钱济明的信中所说,是“高义凛然”!直至东坡临终前,东坡对以兄弟相称的钱济明说:“我万里生还,要将后事相托于你”。这种患难之交和忠贞不渝的友情给仕途坎坷中的东坡带来了人间的温暖。故东坡有“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多君子”的感慨。其次是与常州好友结为“姻缘”,如胡宗愈侄子胡仁修为东坡侄女婿,丁骘之女嫁给苏轼侄孙,东坡外甥女嫁于单锡。再从苏东坡写常州的诗文中看,有不少是写与常州禅寺方丈的“禅缘”友情,这无不与苏东坡在危难困厄中,参悟禅宗透脱无碍、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有关,使东坡仍能保持通脱乐观的信念,他曾说:“默念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建中靖国元年,经历了“身登青云梯”而感叹“高处不胜寒”的苏东坡,从谪居海南致仕北归,他看中了常州不仅远离京城*治的纷争,而且山明水秀、物产富饶,更有淳朴真情的亲友,常州的确是他理想的安身之处。他寄书于钱济明云:“此行决计住常州”,钱济明为之代租得孙氏馆。我们姑且可称之“地缘”。这“地缘”不无与常州人历来重情友善和常以“行人”自指的东坡(东坡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诗句)在官场上的失意有关。

苏东坡赁居于顾塘桥堍孙氏馆并终老于此,由此前后北岸、白云溪成为历代常州文人向往的风水宝地。明初,唐荆川高祖父唐伯成选邻近东坡藤花馆而建造禁城馆,唐氏后裔即居于此。清乾隆四十八年,赵翼归里后因仰慕东坡,购房于前北岸。其有诗:“无端失计移城市,贪慕东坡住顾塘”。清代漕运总督管干贞在书斋“读雪山房”楼头榜书“坡邻学舍”,以示与苏东坡邻居为荣。也正因为东坡的常州情缘,遂使常州“文气”日盛,前后北岸、白云溪成为常州出状元、进士和文化名人最多的街坊。

南宋费补之《梁溪漫志》说东坡“出处穷达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吾州”,是对苏东坡与常州情缘最确切的概括。近千年来,藤花旧馆诉述着一位千古第一文人的抱负、遗憾和情感,也承载着常州人民对东坡先生的敬仰、怀念与缘份。

今天的山水画如何面对题材、图式与观念的转型?这些问题一直是山水画家们在创作中面对的重要课题。掩卷静思,深觉得“为常州历史文化遗产立传”既是江可群的艺术心声,亦是他的思考与探索恰好触及到了这一问题的本质。

作者简介

作者为常州文史学者、常州市诗词协会顾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