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是中药四大主药(人参、石膏、大*、附子)之一,四大主药又称为“药中四维”,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
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仅以《伤寒论》六经病中,太阳篇有桂枝加附子汤等、太阴篇有四逆辈等、厥阴篇有乌梅丸等,附子的使用占全方将近六分之一。昔章次公指出:“仲景是发明热病心力衰竭第一人”,而抢救热病心衰,也就是“救逆”首选药物。祝味菊就是抓住了热病耗伤心力这个要害,使许多人转危为安。尤其是四逆辈在治疗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强心升血压,改善循环作用非常突出。
朱良春指出使用附子标准:舌淡润嫰胖,口渴不欲饮,或但饮热汤;面色苍白;汗出,四肢欠温;小便色清。虽同时兼见高热、神昏、烦躁、脉数,亦当用附子,以振奋衰颓之阳,避免亡阳厥脱之变。热病用附子,也要见微知著。近年参附注射液的使用,有效的发挥了附子急救作用,急性热病如此,慢性病中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用附子有著效。心力衰竭以阳气虚衰为本,血瘀水停为标,朱老常以附子为主药振奋心肾阳,配伍人参、茯苓、葶苈子、仙鹤草、丹参等,每收捷效。
附子温肾阳。用于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之水肿、夜尿多、泌尿系结石。
附子温脾阳。用于脾阳虚水谷运化失职见久泄、水泄等,配伍少量乌梅、*连。
附子温肺阳及肝阳。实际上肺气虚而有寒象即为肺阳虚(如咳清稀痰、形寒等);肝阴血不足之证,肝阳、肝气用怯之时,见巅顶冷痛等。
附子又为痹症要药,包括类风湿、风湿、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等。其中,风寒湿相兼、风湿热痹,朱老都有用附子。一方面因为本有湿邪存在,湿为阴邪,湿盛则阳微;另一方面,因湿热蕴结,阳气被遏,故借附子大辛大热通阳。虽同用附子,风寒湿痹需用大剂量(15-30g),风湿热痹用小剂量(3-6g);风寒湿痹常配伍桂枝、穿山龙、细辛、威灵仙等,风湿热痹常配伍苍白术、*柏、忍冬藤、萆薢、薏苡仁等。强直性脊柱炎常需大剂量附子配合益肾壮督活血之品,如鹿角胶、补骨脂、淫羊藿、蜂房等。
不唯痹证,诸多慢性炎症也可用附子,发挥抗炎(清热解*、活血化瘀)作用,如仲景治肠痈之薏苡附子败酱散。汪昂《本草备要》: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总之,附子临床应用广泛,用之得当,疗效显著。但绝不可滥用,剂量不防先从小剂量(3-6g)开始使用,如无反应,再逐渐加大剂量,得效后再递减剂量。附子需要久煎(至少先煎30分钟),或煎煮时加3-5片生姜或一勺蜂蜜,有经验医生熬到以口尝不麻为度,李可先生一般使用30g,视病情加到50-g,若出现中*反应,可用甘草60g熬汤喝或喝一大碗淘米水缓解中*症状。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