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 [复制链接]

1#

“像*泛区的农民,他们经历了一场洪水的浩劫,一场蝗虫的浩劫,一场大旱的浩劫。会不会有新的浩劫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历史的车轮,总是要向前进的,谁也阻挡不了,浩劫仍然会被战胜,困难仍然会被克服。因为历史不单是痛苦和牺牲的记录,她还给予了人们坚强、勇敢,智慧和信心。”李凖在《*河东流去》中写道。或许正是这种精神赋予了这个民族坚忍不拔的生命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

河南人对*河的感情十分复杂,她既是母亲河,又是头顶的一盆水,在带来辉煌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多年来,*河在河南决口溃坝数百次,土地被淹,村庄被毁,闾里萧条,人们逃荒要饭,流离失所。中原大地,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年,蒋介石“以水代兵”,下令在郑州以北的花园口掘开*河大堤,企图利用泛滥的*河水阻挡日*的西进,却使*河千里怒涛,吞噬中原,造成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变泽国,一千多万人流离失所,一百多万人在这场空前巨大的浩劫中丧生。

年冬天,李凖全家被下放到河南省西华县屈庄进行“劳动改造”,在历史的劫难中,残酷的底层生活为李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正是在西华劳改期间,李凖了解到了六百多户*泛区人家的苦难家史,聆听了他们饱含辛酸的诉说,也感受到了蕴含在底层民众身上的坚韧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这为李凖未来创作的新突破提供了基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回到郑州的李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河东流去》。全书描写的并非一般的悲剧,而是一场人间炼狱式的大劫难,但是小说给了我们的是生的力量,在劫难中永不放弃、敢于在逆境中奋起的精神动力。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平实的语言、历史的眼光,生动刻画了七户农民的流浪史,他们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只是一个个带有落后思想和传统习惯烙印的小人物,真实而普通。但正是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守望相助的品质和精神让人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和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

“不为逝去岁月唱挽歌,只为未来生存找信心。我相信这也是一代代勤劳、朴实的河南人所坚守的理想信念。”李凖曾表示。

小说着力刻画了李麦、徐秋斋、海老清、海长松、王跑、兰五、陈柱子、四圈等人在大劫难中的表现。而从全书来看,作者着墨点最多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麦。作者为什么将大量的笔墨给了李麦呢?

这与全书要表达的思想和主旨是分不开的,她具备全书多个代表——*河岸边原居民代表、遭受扒河大劫难代表、不畏强权代表、那个年代农村妇女代表……她有着一部经历过“九蒸九晒”,较之一般农民更艰难也更丰富的生活史。她幼年丧母,随父四处流浪,沿路乞讨,后来定居赤杨岗,给地主当“磨倌”。父亲惨死之后,又跟着同村一个以“运盐推脚”为业的男人出入徐州。这种长期漂泊不定的人生旅程和受迫害遭欺凌的生活遭遇,磨砺了她的意志,增长了她的胆识,也培养了她吃苦耐劳、勇于抗争的精神。

李麦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境况下都不失却生存热情和生活能力,不信神、不认命,也有一副扶助乡亲邻里的侠义心肠。这是一个由特殊的生活经历造就的,跟一生守护着一块狭小土地的农民有着区别,比一般农民有更大胆的识见和更少受传统观念支配的农村妇女形象。因此,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疑是*河岸上群像的形象。

小说的另一重要人物是徐秋斋。他出身“寒士”,在乡村教蒙学,也学过算卦,是深受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与民族道德伦理传统培育的传统知识分子。他对梁晴说过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我们人穷情义不穷。人不同于畜生,就在这一点。什么叫夫妻情?用这报纸上的新名词来说,夫妻情就是互相牺牲,你放上一块瓦,我放上一块砖,你放上一根檩,我放上一根梁!你放上一腔血,我放上一个头,有情有义的房子,就是这样盖起来的。”“什么叫良心?良心就是一个人的德行,一个人的胆气,一个人的脖筋和脊梁骨,人有良心就活得仗义,活得痛快,什么都不怕,他没有亏心!”实际上,这正是徐秋斋行事处世的写照。

出于对弱小的理解与同情,也出于对奸邪的愤慨与抗争,徐秋斋用计谋帮助同村人李麦、王跑和陌路人贩盐妇女摆脱了困境,挽回了损失;他为保护、教育与亲人离散的梁晴尽了长辈应尽的责任,成为智慧、行义的象征。

在文字技法方面,作者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同外国小说的某些富有表现力的技巧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描写上,既展示白描的硬工夫,又学习外国小说心理描写方面的长处,使这部小说成为杰出的土洋结合之作。

从这本书里,随处可以领略到一些多姿多彩、富于表现力的散文笔法。作家以雄浑的笔力,写*河景色的变化多端,令人神往;写三门峡行船之险恶,写浊浪排空吞没赤阳岗之猛烈,骇人听闻;写成群结队的流民大迁徙,写洛阳郊区、西安城下难民营的纷乱场面,使人触目惊心。作家善于精选富有个性色彩的对话,通过两三个富于动作性和独特性的细节,就能够使一个个独特的人物形神兼备地跃然纸上。

《*河东流去》在语言方面还善于对优秀的古典语言的吸收和运用。他不仅直接把“雨丝风片”、“长安一片月”、“*河之水天上来”这些动人的诗句直接纳入自己的作品中,并且常常把古典文学中的优美意境,溶化在自己的作品里,造成一种新的意境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说中有一段雪梅听蓝五吹唢呐的描写:“委婉凄凉的唢呐,像大漠落雨,空山夜月,把人的感情带进一个动人的境界,生离死别的泪水,英雄气短的悲声,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当那个‘门’字的最后余韵还在低徐回荡,雪梅眼中的泪珠,却像珍珠断线似的洒落在雪青布衫衣襟上。人散后,雪梅如醉如痴地回到家里。她忽然感到世界是那么美好,月亮是这样柔和……”这段文字,借用了古典文学的语言和意境而不露斧凿痕迹。它有一种诗与散文融为一体的气质,优美、凝练、舒卷自如,很好地表达了雪梅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

作者同样重视民间文学语言和人民群众语言的运用。在《*河东流去》里,他更多地采用了民歌、民谚和人民口头语。作者用“铁打链子九尺九,哥拴脖子妹拴手,不怕官家王法大,出了衙门手牵手”这样优美的民歌,作为蓝五、雪梅的爱情写照;用“天不转地转,山不转路转”这些充满哲理的民谚来表达人民对生活的坚强信念。至于像“吃饭不知道饥饱,睡觉不知道颠倒”这类生动形象的群众口语,在小说中更是俯拾皆是。与过去相比,李凖更注意对这类语言的选择和提炼。它们不仅是生动活泼人民的口头语汇,也是优美精巧的文学语言。

李凖的文学语言的魅力,也同他笔下的幽默感是分不开的。他的幽默感,一向表现为对待生活开朗的、机智的、乐观的态度,包括乐观的自嘲成分。这种语言的幽默感,带有河南农村的乡土气息,但淘洗了那些过于生僻粗野的东西。可是在《*河东流去》一书里,他机智的幽默的笑声,却带有沉郁的、悲愤的音调。如他在书中第四十五章描写李麦的歌声:“她唱歌的声音是忧郁的,但脸上的表情却是快乐的。她的歌子总带点解嘲的味道。”我们从长松买地、王跑进驴这些十分精彩的章节中,不是随处可以听到这种苦笑的歌声吗?这是带泪的笑,是深刻的幽默。这也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显示出作家认识力和表现力的深化。

《*河东流去》的突出成就,表现在人物塑造方面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李凖说:“在这本小说里,几乎看不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了。但他们都是真实的人,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还有缺点和传统习惯的烙印,这不是我故意写的,因为生活中就是那样的。”

年出版的《*河东流去》,代表着新中国成立三十年长篇小说创作的新收获和最高成就。尽管当时反响不是十分强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河东流去》的影响和价值逐渐显现出来。

年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河东流去》以全票通过高居榜首。

“*河是勇敢的,她像一把利剑,在崇山峻岭中劈开一条通道”,这写出了*河不屈的精神。

“*河是勤劳的,她像一个倔强的母亲,率领着众多儿女,日夜不息地辛勤地劳动着,她为我们创造了富裕的河套地区,创造*淮平原,创造了华北平原”,这写出了*河的勤劳和贡献。

小说赞美*河,歌颂*河,最终目的则是以河颂人,写*河岸上人民的倔强和勇敢。因而滔滔*河中流淌的不再是鲜血、汗水和眼泪,而是智慧、欢声和笑语。

作者简介:

李凖(—),原名李铁生,河南洛阳人,蒙古族。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影协主席团委员、常务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

自年11月,李凖在《河南日报》发表了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开始步入文坛。几十年里,他出版的主要短篇小说有《李双双小传》、《两匹瘦马》、《农忙五月天》等小说集,共收集了50余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有《冰化雪消》、《没有拉满的弓》、《瓜棚风月》、《王洁实》等。

年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河东流去》以全票通过高居榜首。年,《*河东流去》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学习出版社共同策划的“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

(来源:方塘智库、河南文学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