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该吃什么好呢?”这句话,是否也成了你每日心中盘旋最多的疑问?
每当时针悄然指向11点,我们便不由自主地解锁手机,打开那些熟悉的外卖APP——某团、饿某么,仿佛置身宫廷,开启了一场“皇上翻牌子”般的午餐抉择仪式!
这也难怪,毕竟我国乃美食之邦,琳琅满目的佳肴令人目不暇接,诱惑难挡。然而,享受美食虽能一时满足口腹之欢,却也需警惕“病从口入”的隐患!
吃出来的四种病
01
第一,高尿酸和痛风
高尿酸现在已经成为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之外的“第四高”,而影响尿酸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遗传和饮食。
高尿酸和痛风可以说是“好兄弟”了。在我们中医里啊,它们往往与“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根源多在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导致湿热内生、痰浊痹阻经络。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作的病理基础,同样与不良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脾主运化,若饮食不节,脾运乏力,则易导致水谷精微堆积,酿成湿浊,内蕴脾胃,进而损伤肾脏的气化能力和排浊功能。肾主水液代谢,若肾脏功能受损,则尿酸等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引发高尿酸血症,甚至诱发痛风。
建议:
首先,需要严格控制饮食,清淡饮食(避免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等,以及高糖、高脂肪食物),多摄入蔬果,饮水量在-毫升,适量食用健脾利湿(如薏苡仁、茯苓)和益肾泄浊(如枸杞、山药、玉米须等)的食物。此外,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药方推荐:上中下痛风方
黄柏、苍术、桂枝、防己、威灵仙、羌活、白芷、桃仁、红花、川芎、天南星、龙胆草、神曲
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变化。例如:
a、病在上肢者可加姜黄,以增强上肢的祛风除湿效果。
b、病在下肢者可加牛膝、木瓜,以加强下肢的通经活络作用。
c、腰部疼痛者可加杜仲,以补肾强腰。
d、夹有痰浊者可加白芥子,以化痰散结。
e、寒邪较重者可加制川乌、制草乌,以温经散寒。
f、风湿热痹者可加薏仁、忍冬藤等,以加强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功效。
02
第二,糖尿病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但饮食因素无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过食肥甘厚味、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容易导致体内湿热内生,损伤脾胃功能,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化。长期以往,不控制热量与食物搭配,便可能引发消渴病,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
建议:
保持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避免晚餐过晚或过量。减少肥甘厚味及高热量、高油脂食物摄入,适量增加粗杂粮、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还可以选用具有清热润燥、益气养阴等功效的中药进行调理。
03
第三,肛肠疾病
“菊花残,满地伤”,中医讲究饮食平衡,荤素搭配应适宜。若长期过食肥甘厚腻的肉类食品,而忽视蔬菜的摄入,易导致体内湿热内生,湿热下注于肠道,引发肛肠疾病,如痔疮、便秘、肛肠炎症等。同时,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摄入也会增加肠道负担,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泄功能。此外,多吃水果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有助于保护肠道黏膜,减少炎症和感染的发生。
建议:
应注重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水果摄入、多饮水、适量运动并避免久坐。同时,可以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进行调理。
04
第四,结直肠癌
过多摄入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易导致体内湿热内生,湿热蕴结于肠道,长期以往可能引发结直肠癌。除了饮食因素外,中医还认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人体内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等密切相关。例如,情志不畅、过度劳累、饮食不节等都可能进而引发结直肠癌。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指出,每日食用50克加工肉类会使结直肠癌风险提高18%,且风险随食用量增加而增大。
建议:
调整饮食结构、保持饮食清淡、注重食疗养生、定期体检以及保持心情愉悦等,同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等功效的食材进行食疗养生,如薏米、赤小豆、山楂、黑木耳等。
其实,几千年前我们老祖宗就叮嘱过:“饮食要有节”。这里的节,不仅是指食量上有所节制,也指的是食材要顺应时节,同时搭配上注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