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藤山跨学科人文圆桌第二期图像
TUhjnbcbe - 2022/5/7 13:24:00

图像、叙事与记忆

TUXIANGXUSHIJIYI

第二期的“藤山跨学科人文圆桌”在芒种时节六月五日这天上午如期举行。由周云龙副院长建议的这场跨学科论坛,旨在鼓励我院教师在固守文字与文学的专业之余,亦要勇于开疆辟土,探索新的学术领域。此外,亦透过圆桌的形式,让我院的青年教师在学术中相会,在科研的道路上同行。

本期论坛“图像、叙事与记忆”由纽约大学戏剧学博士张佳棻老师主持。这是一场由文字出发,走进图象世界的小旅行。在文字与图象两种媒介的穿梭辨证之中,思考叙事与传承记忆(知识)的方法与可能性。与会的老师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挑选一张图片,针对这张图片进行10分钟的解说。

主持人张佳棻老师(戏剧与影视学)特别将戏剧专业的“游戏性”带入论坛中:首先、与会老师们俩俩一对,在彼此发言之前互相介绍,为论坛带入“夸夸团”的欢乐气氛。其次、以抓阄的方式随机确定发言顺序,维持与会老师紧张与悬疑的活力。最后、各位老师也准备了小食与彼此分享,让学术富于生活活力。会场氛围生动活泼,老师们的发言广征博引,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

特别感谢《海峡人文学刊》陈颖老师出手邀请传播学院的连水兴教授以及林颖副教授共襄盛举,让本论坛除了“跨学科”,亦“跨学院”,为我院的老师与同学们带来不一样的思维与观点。

以下发表按照实际顺序呈现与会老师精彩的发言:

王申老师(中国现当代文学)

│《台湾遗民图》

王申老师展示的图片是由台湾籍画家王悦之于年代创作的《台湾遗民图》。在王申老师的引导下,该幅画作的特殊之处跃然纸上——中间女像的眉心红点、双手姿势以及手中图案。多数研究者由该特点得出与王悦之之子刘艺先生相似的结论,即王悦之先生“想藉此唤醒人们不要忘记台湾沦亡的前鉴。”但王申老师结合该画作名称的流变、王悦之的情感经历、成名历程以及与该作品有关的文化背景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王申老师认为这幅画作体现了画家王悦之更复杂的情致,而不仅限于去国怀乡的悲痛。

主持人点评:从图像本身来看,这样一幅画并不好了解。再加上名字,只是让人更加迷惑。中间女子手上的球状物与眼睛一方面吸引着我们、一方面又抗拒诠释。这幅画就如同一个谜题,王申老师从三位女子的衣着与妆发探寻当时台湾女子的形貌,在画家的生平寻找线索,找到三位女子与画家的关系,辅以真实照片为对照,并且由三位女子的排列提出可能的宗教线索,讨论“遗民/移民”之可能,为我们展示了做学问的趣味与解谜的方法。

WANGSHEN

孙景鹏老师(中国现当代文学)

│《渺小》

孙景鹏老师带来的图片来源于他大学时期的学习经历。首先,他为大家展示了一张看似平平无奇的图片,结合“能指与所指:图像与文字”的议题,指出:“虽然我们在座的大多都是‘玩文字’的,但不得不承认,图像给人的震撼有时是文字无法比拟、无法超越的。也正因此,我在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尽可能多放一些图片,特别是作家的照片,所谓‘知人论世’,而且中国人自古讲究‘相面’,我们可以从作家的照片中看出很多东西,最起码能看出作家的性别,避免弄错‘他’‘她’,贻笑大方。”

接着,孙景鹏老师播放了一组图片,对最开始展示的图片进行“解谜”。随着上一张图片中展示内容的缩小、下一张图片中展示内容的增加,逐步“复原”了最开始展示的那张图片,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张看似简单的图片,包含着数不胜数的‘细节’,它是如此复杂、如此精巧,甚至要拿高倍放大镜才看得清楚。这些细节主要集中在一枚小小的邮票上,邮票本身也是一幅图像,今天的主题是‘图像、叙事与记忆’,单说这张邮票也可以。最初展示这张图像时,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枚邮票,但可能没有感觉到这张图像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逐一播放这组图像,当最初展示的这张图像完整地‘复现’在面前的时候,我们备受震撼,忍不住发出惊叹。这就是图像的魅力,更是叙述的魅力。”这组名为《渺小》的作品,最终呈现的是遥远而广袤的宇宙。

孙老师继续讲道:“从局部到整体,通过这样的展示,叙述效果就产生了,叙述目的就达到了。叙述者或者说绘画者创作这一组绘画作品,选择以这样的形式来叙述,自然有其目的。关于叙述者的目的,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想,他主要的意图应该是让每一个观众明白:世间的一切都是非常渺小的,人更是如此,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最后,孙景鹏老师结合时下热词“青椒”“内卷”“躺平”等,自勉也与大家共勉:世间一切皆渺小,凡事看淡,时刻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做自己想做的事,愉快地度过这一生。

点评:如此渺小的一张邮票却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细节,的确令人感到非常震撼。这些图像一张套着一张,就像是世界之外还有世界。透过这样宏大的尺度来看,寄居在地球上的我们极可能小于一粒微尘。这些连续的图像直接绕过文字,直接为观者带来超越与顿悟,完美地演示了图像富于直观的特质。

SUNJINGPENG

刘伟浠老师(汉语言文字学)

│“社”与竹简

滑动

1
查看完整版本: 藤山跨学科人文圆桌第二期图像